• 网站首页
  • 头条新闻
  • 综合要闻
  • 媒体农大
  • 电子校报
  • 网络校报
  • 视频新闻
  • 在线广播
  • 专题报道
  • 理论教育
  • 网上橱窗
  • 农大人物
  •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您当前位置:湖南农业大学新闻网  > 校外新闻  > 本埠信息- 浏览文章

    湖南省有色金属产业尴尬现状 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2004/03/23 12:00:00  点击数:
        这是一种令人难堪的尴尬:有着“有色金属之乡”美誉的湖南省,已发现矿种达14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有80多种,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巨大。钨、锑、锡、铅、锌等居全国前五位。而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目前我省主要有色金属矿石原料自给率不足1/4,其余都得指望省外与国外矿山。业内人士预测,资源供给也许将成为我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有色金属产业端着金饭碗“讨饭”吃,问题出在哪?

        地质勘查经费不足

        地质勘查经费不足湖南省有色金属产业出现“资源危机”,关键是地质勘查经费严重不足。据省地勘局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曾钦旺介绍,地质找矿由预查、普查、详查与勘探4个循序渐进阶段构成。目前国家投入仅限于预查和普查。国家地质找矿投入政策是,只作战略性地质调查,估算推断资源量;矿山资源要进入工业开采阶段,必须进一步工作,由开采企业投资进行详查与勘探。

        而这几年因国际有色金属行市不景气,湖南省有色金属开采与加工企业效益普遍下滑,要这些企业拿出一笔钱来进行详查与勘探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湖南省近年尝试着将外资与民间资本引入矿产资源详查与勘探领域。因地质找矿风险较大,几年过去,也是雷声大,雨点小。除韩国一公司在祁东留书塘进行铅锌矿普查投入了30万美元外,加拿大、澳大利亚两公司分别在雪峰山、湘西寻找金矿,还只打来了少量保证金。

        事实上,就是国家给予的普查资金也并不充足。目前湖南省承担的地质大调查项目在中南六省区中数量最多。国家拨给的经费仅1000多万元,其中还包括工作人员工资。据介绍,要真正满足矿产地质、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这几大调查项目所需,至少要3000万元以上。资金不足,连一些基本的工作条件都无法满足。记者在省地质调查院了解到,该院探矿仪器设备已相当陈旧,大多是10年以前添置的。

        地质勘查青黄不接

        人才短缺已成为湖南省地勘事业发展的致命伤。省地勘局7756名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达2702名、高级技工以上的熟练技术工人达1554名。从总量上看似乎人才并不缺少,但专业技术人员中45岁以上的占到18.4%,30至45岁的占到59%,30岁以下的仅为22.6%。众所周知,地质找矿作为一种野外作业,还是一种“吃青春饭”的事业,应当以年轻人为主,省地勘局技术人员这种年龄结构显然不能满足地勘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技术人员中高学历人才也严重不足。目前该局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不到技术人员总量的1%,比原地矿部要求的10%相差一大截。

        除人才“断层”外,该局为数不多的地勘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也并没有从事本行当工作。上世纪末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后,国家拨的“皇粮”大幅减少。为生存发展,地勘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进入工程施工、开矿等非地勘市场,地质勘查反而成了“副业”。据省地勘局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全局1418名地质工程类技术员中,目前还留在地质勘查部门的仅有590人;就是这590人之中,真正从事地质勘查的“野战军”仅有300号人,其余大部分已转向从事其他产业或流失。

        谈到地勘人才捉襟见肘的窘境,省地勘局一位负责人分析说,一是原有技术人员或退休或转向或流失;二是因地勘单位收入相对较低,待遇相对较差,难以吸引人才;三是培养地勘人才的高等院校纷纷转向,因地矿行业景气不再,长春、成都、西安、河北等地质院校为应对招生难,早已不姓“地”了,目前仅剩下中国地质大学这根独苗,一年在全国也只招收少量地质专业的学生。如地处湘西吉首的国家功勋地质队省地勘局405地质大队,由于位置偏僻,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已连续10年没进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了。

        放开思路觅人财

        对于地勘经费短缺、人才青黄不接,省地勘局也是看在眼里,忧在心上。该局负责人黄永南认为,要解决地勘资金不足难题,离不开中央与省政府支持,但也不能只盯着上面,还得双眼向外,引入外资和民间资本,加大商业性找矿力度;地勘局也要加大矿权转让步伐,筹措找矿资金。

        就人才队伍建设,省地勘局已确定“引进、培养、留住”的思路。“引进”,即下大力气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培养”即充分利用中国地大与局属工程职院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长效培养培训机制,梯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工人,在3年之内,利用工程职院培养200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留住”,即创造条件,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与氛围。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光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装,为祖国寻找着丰富的宝藏……”采访结束时,曾钦旺情不自禁地向记者轻轻哼起这支久违了的《地质队员之歌》,不知是在怀恋早年找矿时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为湖南省有色金属产业捧着金饭碗“讨饭”吃而忧虑?


    点击下载文件:附件:
  • 作者:孙振华 李思之
  • 来源:湖南日报
  • 编辑: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