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论员 近日,我校一条新闻备受主流媒体关注——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南粮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沙签订生产经营权转让协议,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获得“檀湘A”的全球范围内生产经营权,转让费用为500万元。
这代表着市场对科研成果的认可,是农学知识落地生金的一个缩影。长久以来,大众对农业存在“脏乱苦”的刻板印象,学农也曾一度被贴上“又土又没前途”的标签。诚然,农学就是一门从“土”里长出来的学科,但农业早已不是“全靠老天赏饭”的行业,农民也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职业。
走进新时代,无数“新农人”将科技“种”进地里,土里也能生金。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据不完全统计,湖南40%以上的涉农龙头企业应用了我校的科技成果,全省主要农作物推广新品种40%左右由我校选育,年推广面积在5000万亩以上。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团队在湖南省湘阴县打造的“樟树港辣椒”,年销售额超过25亿元。这些数据无可争辩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新时代的农学人,可以在农业这片场域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双向奔赴”。
如果把这粒“稻种”放到学校以科技支撑助力湖南建设农业强省的大背景下,它的孕育路径则清晰可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今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也明确了“农业强省”的目标。湖南农业要实现由大转强的跃升,科技创新是重要驱动力。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最集中的交汇点,学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结合国家所需与湖南所能,建设岳麓山实验室,在低镉水稻、杂交油茶、地方猪品种湘岭猪选育等方面取得重大新成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人才支持和成果供给。
而这一粒稻种卖出500万的背后,映射着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变迁,是广大农学人为破解“既多又少”结构性矛盾作出的努力,力争让中国人端起饭碗时,既能吃得饱,也要吃得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见了农学的现实价值归宿。
农学是一门与实践极其紧密的学科,必须从现实需求出发进行科研攻坚。学校紧紧扭住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这一目标导向,发挥自身强大的科研能力,以“全产业链”思维,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应用。
当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对接市场需求,从生产端走向消费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农业科技创新这一粒粒“种子”在现实生根发芽,更多的农业人才走进田野,带着创新与梦想奔赴农业的星辰大海。
(审稿人:庹炼)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