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创大协同之格局 谱粮油作物两熟模式新篇章——记两熟制作物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

时间: 2017/06/15   作者:校报编辑部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报   编辑:喻诚   点击:

在汉寿县试验基地与技术人员和农户交谈(右二为团队 PI马国辉)

团队简介:两熟制作物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共12人,团队负责人(简称PI)为马国辉研究员。团队成员来自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省作物研究所,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3人,2015201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1人、硕士研究生毕业8人。

团队以超级杂交稻、油菜为两熟制核心作物对象,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不同作物高产生理机制和技术,特别是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攻关取得了5项重大进展。团队以周年增产增效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了周年增效模式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双季超级杂交稻”、“一季超级杂交稻—油菜”的基础上,2016年开展了“一季超级杂交稻+再生”模式高产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各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效效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了水稻、油菜核心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形成了杂交晚稻长秧龄育秧技术、杂交稻“双增双控”机插技术、油菜机播机收技术模式并示范。

积极协同 研究示范共创佳绩

在团队的协同合作下,超级杂交稻、油菜高产生理研究进一步深化,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攻关取得5项重大进展:连续3年同一生态点达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目标、创造了世界一季稻百亩片最高产纪录、创世界双季稻最高产纪录、创世界高纬度地区水稻单产纪录、创世界一季稻再生模式高产纪录。“水稻—油菜”、“早稻—晚稻”、“一季稻+再生”3种两熟制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成熟,增产增效效果显著。

团队主要学术创新点:

一是明晰了不同生态条件下超级杂交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生理机制,突破了超级杂交稻的高产区域局限、面积局限,通过选用良种、精准施肥、综防病虫等技术,实现了连续3年在同一生态区百亩片亩产过1000公斤的超高产水平。同时,实现了南起海南三亚,北至河北永年县种植超级杂交稻的大纬度跨越。

 二是解析了杂交晚稻机插秧龄障碍原理。通过集成精量播种、控苗稳长等育秧技术,解决了杂交晚稻播种时间迟、秧龄弹性小,从而导致适宜早、晚季双机插模式中杂交晚稻品种严重缺乏的问题,以及晚稻机插产量不高不稳、高产不高效等问题,加速推广了杂交稻机插技术,促进了杂交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

三是明确超级杂交稻再生季高产形成生理,及前后季科学配置效应与原理,建立了“一季超级杂交稻+再生”高产增效模式,通过早施促芽肥、适时、适桩收割等技术,实现了头季机械收割增效,再生季早生、足芽,稳产增效。

四是探明了“超级杂交稻—油菜”模式作物间互作机制和效应。通过前后搭配良种、油菜秸秆还田、机械播种、化学调控等为核心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解决“稻—油”轮作区温光资源利用不充分、双季作物种植效益低下等问题。

团队研究的双季杂交稻“双增双控”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可较常规省种20%、成秧率提高20%、秧龄延长5天以上。2016年,经湖南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双季杂交水稻机械化生产较大幅度地提高双季产量,对稳定全省双季稻面积,保持双季稻在全国的特色优势地位有重要作用。

团队研究的作物茎秆承载力测定装置在201610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权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该成果主要针对超高产水稻作物,能够测量作物穗部承载重量,以及测量不同品种最大承载力;测量作物茎秆倒伏折断的具体部位;可以固定根部,使其保持田间自然生长状态。

截至目前,团队新增科研项目17项,在《生态环境学报》、《中国农业气象》、《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等杂志发表相关论文7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16项,授权7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3项,制定技术规程2项。

突破常规模式 开创全国性协同格局

2016年,团队立足湖南省,面向全国,积极与全国水稻主产省的相关研究院所合作,共建立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基地87个,使超级杂交稻不同生态类型高产生理和创新技术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展了“双季超级杂交稻”、“超级杂交稻—油菜”、“超级杂交稻+再生”3种两熟制模式示范。主要示范4项技术:集成超级杂交稻节肥抗倒栽培技术;集成“蜂—蛙—灯”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全年累计示范面积达到15.95万亩。

团队成员全年参加水稻机械化、减本增效、增质提效等方面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达30余人次。特别是在国际合作方面,2016年,团队PI马国辉研究员,宋春芳、郭夏宇等成员先后受越南、柬埔寨等国家邀请,出国开展杂交水稻应用技术交流和指导。其中,宋春芳、郭夏宇在柬埔寨3个万亩示范片驻点指导,产量平均达到7/公顷以上,最高产量8.9/公顷,较当地平均水平2.8/公顷增产了4.2/公顷,增产幅度150%,得到该国农业部的高度评价。

在团队建设方面,团队人员构成比较合理,协同研究得到加强。在人才培养方面,在协同中心的支持下,本团队招收协议博士研究生2名,为团队的研究创新增添了新生力量。

团队2016年度培养研究生35人,其中毕业3人,指导4名本科生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开展各类培训会议8次,共培训人员1600人次以上,培训农民技术员120人次,培植水稻种植大户18户。较大程度地提升了示范基地农业科技贡献率。

在管理运行方面,团队整合资源,确定团队成员与联系基地的特色任务,实行人员进退出运行机制,人员考核与评价常态化,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运行效率;做好团队成果进展宣传报道工作,在协同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农科院网站及外界媒体上宣传报道团队取得的成果进展累计30余次。

点击下载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