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搭建优异种质资源平台 探索育种服务新机制——记三熟制水稻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

时间: 2017/06/15   作者:校报编辑部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报   编辑:喻诚   点击:

在水稻育种基地指导学生 (左五为团队 PI贺浩华)

团队简介:三熟制水稻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共14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2人,团队PI为贺浩华教授。团队成员来自江西农业大学、袁隆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希望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和湖南金稻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高校和种企。成立至今,共培养研究生1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博士后3人。

团队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适合南方地区三熟制、轻简化和机械化生产的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主要的创新点和亮点:针对南方地区作物的栽培周期特点,育成适合“稻—稻—薯”的水稻双季稻品种;根据目前农业成本增高的难题及农业生产低耗能的要求,育成适合轻简化和机械化的双季稻品种。

创新育种理论和方法 促双季稻高产、优质、早熟

团队致力于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南方稻区双季早晚稻新品种选育等工作,在江西省奉新县上富镇大港林场建设了160亩的水稻育种试验示范基地,在江西安福建设了100亩的“稻—稻—油”示范基地。袁隆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抗病虫水稻新品种选育湖南省工程实验室”2016年获准成立,建立了水稻镉积累特性鉴定池、稻飞虱鉴定网室、冷灌池和人工智能温室及人工雾瀑室,为下一步科技攻关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湖南宁乡关山镇、醴陵市大障镇,江西鄱阳县珠湖农场、江西恒湖农场等15个示范点进行了相关新品种的百(千)亩示范。参照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品种审定绿色通道的做法,在全国建立长江中下游生态区水稻测试点80多个。共筛选出500多个品种参加省级以上预区试,其中国家预区试30多个。

团队针对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问题,从国内外各科研单位收集到1300余份具有广泛遗传多样性的水稻种质资源,通过进行田间鉴定与评价,从中筛选出早熟、耐淹、抗寒、耐休眠、耐低磷、高抗稻瘟病、抗稻飞虱和高档优质稻等种质300余份。利用已鉴定出的优质种质,通过常规育种手段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三系、两系不育系进行改良,共选育出30余份优良不育系,其中包括早稻两系不育系锦4128S、华煜4127S,高档优质晚稻三系不育系隆晶4302A,高配合力两用核不育系隆科638S,籼型优质大穗不育系洪A,籼型高配合力不育系855A和高异交率黄叶突变两系不育系黄S。共选育出65个水稻新组合通过审定,其中国审稻20个。育成的超级杂交早稻陵两优22,两年国家区试比对照增产8%以上,早熟早稻组合锦两优816全生育期仅108.3天,育成的三系杂交早熟晚稻五优821株型紧凑,叶片挺直,茎秆粗壮,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适合于机械化作业,育成的晚稻新品种隆晶优2855、隆晶优3621和隆晶优华占米质达国标2级以上,食味达泰国米水平。选育的新品种在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年推广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

目前团队还在耐淹、耐休眠的早熟型两系不育系选育取得一定进展,利用茶陵野生稻与东南亚耐休眠材料IR82的休眠基因导入现有早熟型优良不育系中,选育短期阴雨与浸水(710天)不易萌动的早熟不育系,以解决制种生产中穗萌穗芽及早稻直播田淹水烂芽问题,有望在早稻直播或机插稻选育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同时,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病圃田间诱发鉴定相结合的手段,将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pi2pib2等导入杂交水稻优良亲本中,为今后选育高产、优质、多抗(抗2种以上病虫)品种奠定基础。为了解决常规自交农作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团队发明了《一种农作物新型常规种的制备方法》并申请了专利。以该方法制备得到的常规种,既能满足种子质量要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非法种业企业的偷繁偷售等侵权行为。

团队成立至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3项获授权。

健全体制机制 聚力推进协同创新

团队在人员进出机制上,采用任务负责人退出制。根据每季度对任务负责人的任务目标考核结果,对考核不合格的任务负责人做退出处理,从团队内选拔或外聘新的任务负责人。在组织管制上,实行团队PI负责制,PI对团队的发展全面负责;团队下设任务攻关小组,任务攻关小组负责人负责研究组的科学研究,人才交流与培养,及日常管理等工作。

在绩效评估及分配方面,团队采用目标负责考核制,每年度各任务负责人采用交流报告等形式向团队负责人进行汇报,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各任务负责人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遵循“按劳分配、绩效优先”的原则。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根据科研工作绩效,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形成竞争激励机制;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公平”的原则。绩效经费发放坚持以在项目任务执行中作出实际突出贡献的人员为主;坚持“民主公开、规范合理”的原则,绩效经费发放要做到公开公正,确保整个发放过程公平合理、规范有序。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营造宽松民主、适合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设立专项支持团队内青年研究人员在相关研究领域进行自由探索;建立青年科研人员的“保护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青年科研人员绩效评价体系,建立 PI团队带培机制和完善科研持续支持机制,对研究成果突出的个人或 PI团队,优先推荐申报各类人才或团队计划和科研项目,优先支持到境外著名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开展研修深造与科研合作。

在合作科研方面,整合各参加单位的资源联合申报相关省级及国家级重大项目,对于相关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对各参加单位的材料进行种植、鉴定及评定试验,大范围类开展异地穿梭育种。通过签定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开发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育种材料共享和交换,从品种选育目标的制订、资源筛选与有利基因开发、品种选育方法与途径、田间育种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不定期探讨与交流来攻克相关技术难题。围绕团队的研究任务,每年年初召开研究任务布置会,年终召开研究任务总结会。每年4月在海南召开晚稻新品种现场观摩会,10月在长沙或南昌召开晚稻新品种现场观摩会。针对育成的新品种,举办示范现场会和技术培训会。

点击下载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