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周芬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1年、2012年获我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2015年主持的教改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或承担国家级及省厅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2015年主持的《微语言的社会语用平衡路径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实现我校外语学科在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零的突破;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4篇;出版独著1部;主编教材1部。
“周老师是我们大家的‘芬姐’,别看她工作时认真严谨,课外却是豪放派,没有老师的架子,很有亲和力。”这是国际学院学生对周芬芬的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赞美,周芬芬笑着说:“在我的心目中,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不论层次、性别、成绩,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做多少都值得。”
厚积薄发的科研之路
提到外语学科的科研,很多人会质疑,外语有什么可研究的吗?曾经,周芬芬也很疑惑,为了解开疑问,她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2010年至2012年,连续3年,我都申报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但没有成功,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徘徊和迷茫。”直到2013年暑假的一天,周芬芬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在成堆的资料中,发现不少关于网络语言的文章,不禁突发奇想:那些被广泛使用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等网络流行语,虽可创新人的思维,丰富语言表达,但也需对其规范使用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合理地使用微语言。周芬芬把这些想法写进了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并获得了立项。4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收获了回报,在激动之余,周芬芬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目标。
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使用了“蛮拼的”、“点赞”等网络流行语,这使周芬芬又有了新的灵感,既然咱们的国家主席讲话都这么接地气,为什么那些积极向上的微语言不能被广泛地应用在日常交流中呢?于是她以《微语言的社会语用平衡路径研究》为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准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申报书,并进行反复的论证、修改。2015年7月,这个选题立项了,实现了我校外语学科在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零的突破。从此,周芬芬对外语学科的科研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兴趣,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微语言忠实“粉丝”。
今年7月,周芬芬想到,作为微时代的一种典型交际形式,微语言与普通话、方言及外语共同构筑了语言生态系统,任何一员的缺失将会影响其他语言的“生态位”,这一次她试图解析语用平衡视角下微语言的“生态位”缺失的表象和原因,提出促进微语言“生态位”回归的路径,得到了2016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
谈到未来对微语言研究的打算,周芬芬充满期待,她说:“我想对微语言进行本土化研究,与国外的网络语言进行对比,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找到新的突破点。”
以忙为乐的教学之路
“我很喜欢待在办公室,相比家里,这里工作效率更高。”周芬芬说自己有一种“办公室情结”,事实上,她已经把办公室当成了另一个“家”。“就算事情忙完了,我晚上散步也会不自觉地走到办公室楼下。”
正如同事和学生所说,周芬芬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雅思专职教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班主任、6岁孩子的妈妈……多重身份的她,却乐于有条不紊地做着每一件事。
“我每学期至少会记完一个记事本,记事本上都是每天要做的事情,我会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把记事本上的事情都做完,然后一一打钩。”一个学期下来,她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对于教学,周芬芬有独特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因材施教,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针对基础相对较弱、积极性不高的专科生,她把学生进行分组,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固定3人小组,合作完成布置的不同题目,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思考并快速抢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紧张的抢答让课堂充满着学习雅思的欢乐。
“很有挑战性,也很快乐,我们喜欢‘芬姐’的教学模式。”学生盛菲说。这种“分层次”教学方式的效果非常显著,在多次雅思考试中,学生的单项阅读平均都有6.5分,其中学生黄文宇、张瀚轩等同学还曾拿过8.5分的高分。在繁重的课堂教学之余,她经常在课后给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雅思辅导,耐心细致的讲解理论知识,并实行雅思模拟考试。
周芬芬也乐于参加学生活动,挤出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方面的指导。2015年4月,她指导的2013级农经专业学生李赵成滢,获得了2015年我校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在今年11月结束的两年一届的湖南省第三届高等学校涉外办学项目(本科组)大学生英语风采大赛上,她作为指导老师之一带领国际学院的同学们“过关斩将”,最终荣获个人一等奖和团体一等奖两个大奖。
今年9月,周芬芬申请到了中南大学访问学者的身份。她说:“我在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亦师亦友的育人之路
课间教室里,“芬姐”身边总是围着一圈学生。“芬姐总是亲切地称呼我们为‘孩子们’,在大一开学时就教育我们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任,不要荒废学业。”学生胡静说。
周芬芬说,她会告诉学生要提前想好出路,如考研、专升本、出国等,在大学要有目标地去奋斗。作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在她的带领下,大家学习英语的兴趣都有很大提高,都愿意向她请教不懂的知识。“不管问多简单的问题,她都能体谅我们,并且十分耐心地给我们解答。”学生曹丹说。
“芬姐”会和“孩子们”聊自己的大学经历和去伦敦游学时的趣事。“学习的路很漫长,不能因为眼下的得失而喜忧,笑到最后的人才是胜利者。每次听芬姐谈她的学习经历我都会特别兴奋,让我觉得只有真正确立自己的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学生牟文豪回忆道。
周芬芬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用情和爱激励学生、温暖学生、鞭策学生。2015年10月的一次课上,她注意到企业管理班有一个同学不太合群,性格内向不愿意讲话,在得知这位学生遭遇了很多挫折和失败,心理上有很重的负担之后,“芬姐”在课堂上总是有意识地讲述一些如何面对困难、处理问题的方法,并多次通过微信等方式和她沟通谈心,特意嘱托班上学生要主动和她交流。现在这名学生已经慢慢走出生活的阴影并开心地生活和学习。
课堂外,她和学生超越了师生关系,成了学生们知心的朋友、生活的导师。“人生有太多的精彩,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周芬芬用她独特的方式鼓励着她的“孩子们”,也时刻勉励着自己。她骨子里的那份坚忍不拔,也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人。
(学生记者 刘嘉欣 朱蔚姗 )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