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经典药陆续淡出医院
记者在湘雅二医院药剂科就药品采购难问题向该院领导打的报告上看到,新斯的明针、泰尔登片、长效尿崩停、驱蛔灵糖浆等数十种基本药品都被列入了缺药名单之中,缺货时间最长的已达两年之久,这些药品的共同特点是价廉、疗效好,但长沙几乎都无货可供。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其实廉价经典药断档在长沙出现已是两年前的事了。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是新斯的明针,一种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救命药。这种药品当时的零售价格是每支0.63元,很多医生都把这种药称为治疗重症肌无力和抢救垂危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经典药”。曾经有病人家属跪在医生面前,请求医生给她的孩子一针这样的救命药,但医生却无能为力。
在此之后,一些和新斯的明针一样便宜且重要的药品都面临断档的危险:更生霉素、门冬、后马托品、长效青霉素等。
利润低是主要原因
据介绍,因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作为我国基本医保目录品种特别是甲类品种(包括原料药)的主要生产者和供应者,与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相比,其生产成本较高。在全面实施GMP(2004年7月必须通过验收)之际,多数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厂房破旧、设备陈旧,需要更大的投资。基本用药品种利润大幅降低,已难以维持国有医药企业的正常运转,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这部分药品的生产,有的企业更因为在竞争中破产而退出市场,他们生产的药品也随之退出市场。如目前缺乏供应的维生素D2、维生素D3、维生素K4等,就是因为湖南一国有制药厂退出竞争造成的。
同时,一些价格低、用量少的药物,如麦角胺酸钠、鱼肝油酸钠等,厂家不愿意生产或一年只生产一次,使得药品供应出现困难;而另一方面,由于改制后的医药公司将更多的目光放在追求效益上,他们也已不愿经营这些利润极低的药物,而对一些价格低廉的救命药,相当部分医药企业并不认为是自己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断档为药价虚高提供空间
廉价药断档,在一定程度上给高价药留出了空间。以用于清洗肠道的蓖麻油为例,使用一次仅需2.5元,由于市场上缺货,患者被迫采取洗肠等方式,而其价格超过了100元/次。前面提到了丙咪嗪也是典型的例子,其替代药百忧解价格就是丙咪嗪的数十倍。因此,有专家指出,对于三五角钱一支的针剂,几分钱、一角钱一片的片剂等基本没有降价空间的药品,如果还要求再降价,最终只能导致无货供应或是药品有效含量降低,最终将侵犯消费者权益。
降价药消失挑战定价政策
自1997年以来,国家采取10多次强制降价手段,降低一些常用药品的价格。然而,老百姓手中的处方依然是沉甸甸的,降价的结果不是把医药销售的利润让给了消费者,而是导致那些廉价经典药被逐利的市场之手拒之门外。有专家认为,商家也是要赚钱生存的,但有关部门应该考虑调整现行的药品定价政策,使得政府的关怀能够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市药监局一位负责人说,药监部门无权干涉某种药品该不该生产,由哪家医药公司销售。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由国家在政策上倾斜或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厂家有赚头,这样才能保证“经典药”的产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