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窝窝里讲党史 脱贫村里话党恩——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宜章县关溪乡东源村宣讲党史(图)

时间: 2022/07/12   作者:柳博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点击:

本网讯(马克思主义学院 柳博“老爷爷,朱德当年在宜章县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在咱们村休整的事,您晓不晓得?”“晓得嘞,我们村里现在还有红军路,当年朱德背上生了脓疮,还是我们村里草药郎中姚运生给治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宜章县关溪乡东源村党史宣讲团的同学们和东源村具有65年党龄的老党员范立贵聊起这段红色故事,这位今年88岁高龄的老党员言语里还充满着骄傲与自豪。

东源村是湖南郴州宜章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地处湖南与广东交界地带的莽山脚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红色村。1928年,朱德在宜章县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由于强敌来袭,朱德率部队主动撤离宜章县城,到离东源村很近的圣公坛一代休整,将当地农民自卫武装改编成工农革命军后方营。东源村鲫鱼塘18位同志响应号召参加了后方营站岗放哨、保卫工农革命军,至今仍被当地村民称为“鲫鱼塘十八勇士”。老百姓仍习惯把当年的工农革命军称为“红军”,革命军走过的青石板路也就成为了老百姓口中的“红军路”。

新中国成立后,“红色东源”仍然十分艰苦,尤其是水源的缺乏,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当年为了从山上开拓水源可是吃了不少苦哦”,有着51年党龄的老村支书范国春回忆起1966年村里为了开渠引水拿下老虎口的场面“共产党员范树荣挺身而出,用麻绳捆住腰,从80多米高的山顶吊下,悬空打炮眼,那叫一个危险呦!”历时三个多月,在乡、村两级干部带领下,东源村干部群众硬是跨过186条坑,穿过124处悬崖峭壁,在长达21公里无人居住的茫茫大山里修建了水渠,并命名为“雄关渠”,为老百姓的农业生产解决了水源问题。“没有共产党员带头干,就没有今天的雄关水渠啊!我是1971年入党的,当村支书后我们又接着修!”范老支书至今仍然十分激动。

虽然当地基层组织努力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但是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前,地处深山密林、交通不便的东源村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困村。得益于党的脱贫攻坚战略,东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年多时间里,村里实施了18条道路、共23公里的道路建设,从根本上扭转了东源村的交通基本状况。利用莽山水库农田复垦项目及烟水配套工程,完成鲁塘、鲫鱼塘自然村片区的机耕道建设5800米,排洪渠1500米,修建水塘6000多平方,根本性改变了东源村的生产条件。村里还引入公司开发旅游,打造共享经济,引导村民种植两茶(茶叶、油茶)一叶(烟叶),发展电商、壮大集体经济。2019年,村里实现年经营性收入近86.7万元,从2017年集体经济的“空白村”到2019年全县名列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村里充分利用靠近莽山入口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民宿,公司采用共享经济模式,租用村民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不仅带动了村里旅游发展,还吸纳了村民就业。东源村乡村振兴队长罗小明在给宣讲同学介绍村里变化时深有感触,他表示:“没有共产党、没有脱贫攻坚战,就没有今天的东源!”

]F2~02ZKZIY~V@)1Z[{XHCD_副本.jpg

合影留念 柳博 摄

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宜章县关溪乡东源村开展的党史宣讲活动,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中烟工业责任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一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的项目之一。宣讲团深入到东源村各村寨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入户宣讲、户外宣传、组织党员集中讲座、拜访老党员、重走红军路、露天播放红色电影、组织小学生开展“做红船、学党史”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入山窝窝里讲党史,听脱贫村的党员群众话党恩、念党恩、感党恩,也是对同学们的一次很好的党史教育,大家不仅深入学习了党史,还深入农村基层深刻体验和了解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和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审稿人:余婷婷)


点击下载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