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农业环境保护团队“背靠背”在《Field Crops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组图)

时间: 2022/09/20   作者:罗功文      来源:资源环境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点击:

本网讯(资源环境学院 罗功文)近日,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农业环境保护团队在全球排名前3%的国际权威期刊Field Crops Research(IF: 6.145;中科院1区,TOP)上同时发表2篇最新研究成果,张玉平副教授、罗功文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王艺哲和杨子彧分别为论文第一作者,学科团队彭建伟教授、荣湘民教授等在试验实施及论文写作中给予了指导与支持。

图片1_副本.jpg

Field Crops Research论文1截图

图片2_副本.jpg

Field Crops Research论文2截图

在耕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间作套种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粮食产量,对解决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传统农业精髓的间作套种技术一直在农业科学领域受到重点关注。长期的科学实践证明,合理的间作套种模式不仅能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保证作物产量,同时也能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氮、磷面源污染风险,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利用旱地间作套种模式的多样化作物覆盖减缓土壤侵蚀、降低养分流失功能,发挥间作套种作物在时空上的协同优势,挖掘南方旱地生产潜力,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防控农田水土与养分流失意义重大。

研究团队以南方几种传统的间作套种模式为处理,基于2013年在湖南浏阳建立的旱地不同间作套种长期定位试验,探究了间作套种对玉米生产力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系统揭示了不同间作套种模式对土壤-作物系统碳氮磷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机制,其成果为进一步丰富南方旱地间作套种理论,构建旱地玉米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研究成果1(论文1)

图片3_副本.jpg

研究成果1

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与豆类(大豆和花生)和非豆类(芝麻和红薯)作物间作套种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生产力(包括产量、植物氮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2013-2021年),同时减少氮素损失(包括氨挥发损失和径流损失)。玉米/豆科系统的玉米增产率高于玉米/非豆科系统。玉米产量与植株氮素吸收的增加与土壤微生物驱动的氮转化过程密切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在氮肥减施下,间作套种可以通过调节微生物驱动下的土壤氮转化过程(固氮、硝化、反硝化等)来增强土壤的氮素供应能力,从而提高植株氮素吸收和玉米生产力。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cr.2022.108671

研究成果2(论文2)

图片4_副本.jpg

研究成果2

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与豆类(大豆和花生)和非豆类(芝麻和红薯)作物间作套种在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显著增加了玉米植株磷吸收量及磷肥利用效率,减少磷素径流损失。在间作体系中,玉米/大豆的产量最高,磷损失量最低,玉米/花生次之。玉米产量、植物磷吸收及磷肥利用率的增加与土壤磷库组成、生物有效磷活性和微生物驱动的磷转化过程有关。同时,磷素径流损失量与土壤磷的生物活性也有显著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旱地间作套种,特别是玉米/大豆间作,能够通过调控植物—土壤系统磷平衡,突破土壤磷限制来缓解磷肥减施带来的影响,提高植物磷素吸收效率和生产力。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cr.2022.108666

(审稿人:余婷婷)

点击下载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