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头条新闻
  • 综合要闻
  • 媒体农大
  • 电子校报
  • 网络校报
  • 视频新闻
  • 在线广播
  • 专题报道
  • 理论教育
  • 网上橱窗
  • 农大人物
  •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您当前位置:湖南农业大学新闻网  > 保先专题  > 学习资料- 浏览文章

    油菜王国里的耕耘者

    2005/09/12 12:00:00  点击数:
        继袁隆平、刘筠之后,湖南省农业科研领域新增了一位院士。他,就是200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知名油菜专家、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官春云教授。

        “我只是油菜领域里的一位耕耘者,我别无所图,只想多育油菜新品种,为老百姓致富多出力。”这位在油菜王国里辛勤耕耘了40多个春秋的教授,以他的智慧和汗水收获了成功,他培育了7个优质油菜品种,已累计推广8500多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19.55亿元。在三湘大地的父老乡亲心中,人们将他的名字记住:“杂交水稻有个袁隆平,‘双低’油菜有个官春云”。

    跳入“农门”

        官春云,蒙古族,1938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1955年高中毕业,因为中学时化学学得最好,起初,他打算报考化学工业方面的专业,但因视力未达到学工的标准,班主任只好让他报考农科或文科。官春云感到很委屈,当时他不知道“农学”是干什么,只看到升学指导上把“农学专业”列在农科之首,就报考了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

        上大学对许多从高考的独木桥拼杀出来的骄子而言,走进高等学院的象牙塔,便是跳“农门”。可是走进农学院的官春云发现跨进校门,便踏入“农门”,他无法也不能回避这个“农”字。从一些课程的接触中,官春云发现“农学专业”和祖辈日夜耕作着的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亿万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随着学习的深入,他认识到农业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有很多奥秘需要人们去探索。年轻的官春云焕发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活力。他下定决心要学好农业科学,为祖国农业建设作贡献。他不但认真听课、认真读书,而且认真实践。1958年全校师生下放农村支援农业“大跃进”,官春云下放到郴县栖凤渡乡瓦灶村,与那里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虚心向农民学习。那年他第一次参加“双抢”,打稻、插秧、挑稻草、送公粮,样样都干。白天参加田间劳动,晚上挤时间搞科学实验,搞调查研究。至下放结束时,他被当地农民评为劳动模范,几篇科学实验论文也被刊登。他尝到了步入“农门”的滋味,坚定了在农业科研领域里披荆斩棘,获取辉煌的信念。

    求科学敢为人先

        油菜是湖南省的第二大农作物。但在五、六十年代,平均亩产只不过五六十斤,影响了农民种油菜的积极性。油菜是农民食油来源之一。油菜低产,严重影响农民生活,当时农民缺粮少油,吃的是“红薯饭”、“红锅菜”(即炒菜不放油),官春云见了心里非常难受。他通过调查了解到,吃“红锅菜”的主要原因是油菜种植面积小,单产不高。他决心解决农民吃油的问题,从此开始了一生为之倾心的事业——油菜研究。

        为了解决油菜产量不高的问题,每年油菜生产季节,官春云都要到农村去办点,开展科技研究试验。溆浦县、麻阳县是他常去的地方,他先后深入两县的花桥、龙潭、马田坪等10多个乡镇调查。那时的乡镇绝大多数不通汽车,要下乡就得靠两条腿走路,有时一天要走上百里路。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观察田间油菜的长势,和当地农民交谈,虚心听取意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他们打成一片,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总结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较长时间的调查总结,官春云终于弄清了油菜的苗前期是主茎节数的决定期,苗后期是有效发芽的决定期。结合湖南和长江中游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分析,他对当时很多人认为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只注重“春发”的传统习惯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油菜品种已更新换代,甘蓝型油菜生育期要求早播,只抓“春发”不利于增产。根据长江中游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是否可改为抓“冬发”?

        针对这个问题,官春云根据油菜生长的条件,影响产量的要素等问题,对品种、育苗、栽培、施肥及田间管理等生产环节开展了系列研究。1965年,他在《油料作物》杂志上发表了《试论油菜“冬发”在生产上的重要意义》的论文,第一次阐述了自己对油菜增产的新理论。官春云的油菜“冬发”理论像在油锅里撒了一把盐,在全国油菜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油菜学术界一时众说纷纭。官春云顾不上这些议论,仍然一股劲钻到生产实践中,反复试验,不断总结,录找新的科学依据。1978年,他在《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油菜“冬发”》一文,提出了油菜“冬发”必具备的产量构成、不同生育期长势和栽培技术措施。1985年,湖南省教委对这一科研成果组织了鉴定。全国著名的油菜专家刘后利教授在鉴定会上指出“官春云论油菜‘冬发’的系统理论,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对油菜传统种植理论的重大突破。”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湖南省农业部门积极推广“冬发”栽培技术,使油菜连年增产。后来,油菜“冬发”技术在长江中游地区大面积推广,油菜亩产由50公斤左右提高到90公斤左右。

    油菜花开分外香

        油菜高产的难题攻克后,优质是官春云瞄准的又一目标。1974年,加拿大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新品种。官春云暗下决心,外国人能搞成功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成功。就这样,他以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勇于攀登的精神,开始培育我国自己的“双低”油菜新品种的科学研究,向“双低油菜发起了攻坚战。

        杂交育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官春云是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以澳大利亚的油菜品种——马努作母本,我国的“甘油5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培植选育“双低”油菜新品种。科学的奇葩,永远开在险峻的山峰上。为了加速油菜育种的进程,他和同伴连续三年“南征北战”,先后到云南、黑龙江等地搞夏种夏繁试验。1985年5月,官春云和他的几个伙伴卷起铺盖来到黑龙江德都县的一个部队农场进行夏繁夏种试验。在那里,他们每人都得种上亩把地。为了节省科研资金,从翻地、整地、播种、选苗、施肥、选株一直到收割都得自己动手。官春云既是组织者又是劳动者,每天得干上十一二个小时,晴天汗淋淋,雨天满身泥,收工回到住地,大家都不想动弹了。农场的同志看到他累得象散了架似的,怜惜地对他说:“老官,你是一个堂堂教授,何必自找苦吃呢?还是花几个钱雇几个工人干吧!”官春云苦笑了一下,在他看来,搞油菜育种就得亲自参加实践,就得吃苦,育种掌握到第一手资料,这是别人体会不到的快乐。

        “一年当作两年用”,这是官春云的口头禅。官春云把时间看作是无价宝。为了赢得时间,他想了不少办法,常常是需要集体研究的事,放到八小时内去做,而自己能单独完成的事,挤到八小时外去干。有一年春节,爱人李栒带着女儿回到母亲家去了。官春云何尝不想去呢?然而,他有心中的“小算盘”。春节期间,别人走亲访友,他一个人躲在教研室写东西,饿了就烤点馒头吃。后来岳母见到他说:“过春节盼你回来看看我,也是对我的一份安慰。”官春云语噎了,面对这位慈祥的老人,他又能说什么呢?同年8月,《油菜品种改良和分析方法》这部长达27万多字,倾注官春云心血与智慧的代表作出版了。他恭恭敬敬给岳母献上一本。老人热泪盈眶地捧着书说:“你做得对,也是对我最大的安慰,我理解你。”

        汗水浇开幸福花,智慧结成丰硕果。官春云和他的同伴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每年对数万株油菜进行筛选,对3000多份样品进行分析,经过八代繁殖选育,终于育成了湖南第一个“双低”油菜新品种“湘油11号”。这也是国内目前唯一通过审定的既高产又优质的“双低”油菜,一般亩产110至150公斤,比常规品种增产10%以上。随后,他又相继育出湘油13、14号和湘农油571等多个双低油菜品种。这些品种在全国推广上亿亩,新增效益20多亿元。


        成功永远属于过去。在人生的道路上,官春云没有满足,没有停步,他又向着新的领域开拓。1997年,官春云和课题组同志又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高品质、高抗性油菜新品种的选育。1998年,他们选育的我国第一个稳定的转基因油菜品系“湘杂油1号”,创造了湖南油菜单产最高纪录。这一技术1987年在第七届国际油菜会议上确认为国际领先技术。为解决我国油菜虫害问题、提高油菜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湖南省油菜种植面积每年达1300多万亩,单产80公斤左右,实现了食油自给有余,并大量外销。对外,官春云颇感欣慰,但他仍没有满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官春云平静而谦和地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要活到老,学到老,继续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出新贡献。”

        又一个花香四溢的春天正大步走来……

        (李苗)

        (党委宣传部转自《湘潮》2002年第3期)


    点击下载文件:附件:
  • 作者:李苗
  • 来源:宣传部
  • 编辑: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