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王邦为在长沙县路口镇花桥村蹲点办生态样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持续十二年办了三件实事,发展无公害农业、支持养猪专业户、引进沼气生产技术。硬是使一个穷乡僻壤、荒山秃岭的小山村,一跃成为青山满目、高楼拔地、畜旺年丰的生态村。全村人均收入由当年的500多元增至今天的3000多元。经王邦为和畜牧专家王剑农扶植的养猪专业户李根治成为当地首富,带动全村养猪事业,出栏牲猪由几百头发展到目前的两万头。人发了,村富了,恩人更是忘不了。2005年春节,村党支部给湖南农大党委赠送一面书有“吃水不忘掘井人”的大锦旗,以此来表彰王邦为等的支农业绩。最近,王邦为又为该村发展花卉苗木出谋划策,决心让花桥村锦上添花。
2002至2004年,王邦为放弃舒适的城市退休生活,只身来到岳阳县筻口镇莲塘村毛致用的家乡,长期住在农民家中,发展无公害优质稻和冬季萝卜。2003年冬,全村生产无公害优质稻谷200万斤,萝卜10多万斤。产品为一家公司包销,价格高出市场近10%。仅萝卜一项获纯利6万元,农民得到了实惠。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给了很高的评价,多次交待村干部注意关心专家的生活。
2004年秋,王邦为住进长沙县黄花镇新塘村农民易建国家中,指导发展优质萝卜300亩。王邦为采取引进良种、技术革新、精心培养等措施,使从未大面积种植冬季蔬菜的新塘村,萝卜长势喜人。当年冬季严寒,各地蔬菜均遭不同程度冻害。长沙市蔬菜供应紧俏,菜价日涨,但新塘村的萝卜仍然生长较好,产品卖了好价钱,农民非常高兴。
2005年3月,黄花镇的工作刚告一段落,王邦为又马不停蹄,携夫人毛存春南下郴州,一头扎到石盖塘镇五星村,为落实省老年科协开发“红薯、楠竹、药材”三大产业精神,指导当地发展特色红薯。目前,他正在为实现这个愿望而四处奔忙。
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12月25日,王邦为感到身体不适,经医院检查,诊断为鼻咽癌中期。全家人慌了神,随即住进省肿瘤医院。两个多月后,农村育秧即将忙碌起来,王邦为一心挂念筻口镇的优质稻生产,未经医生同意,便冒着春寒来到基点。夫人毛存春实在放心不下,追到基点陪护,直到播种结束,他才再度入院。出院后,遵医嘱需居家疗养,但王邦为一天也没清闲过,继续住点操劳。不过从此以后,王邦为新增了一个特点:不管何时何地,他总是手执药瓶,时时服用一种叫“贞芪扶正口服液”的保健药。
病魔使王邦为体质下降,走多了乡间小道气喘,多做一点力气活就出虚汗,气温降至摄氏5度以下出门就受不了。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锻炼。苍天不负有心人,奇迹终于出现了,尽管经受日晒雨淋,寒冬酷暑的磨炼,但他的病情却日见好转,脸色逐渐红润,精神也感觉良好。2004年严冬寒冷,5度以下低温天气连续不断,王邦为硬是顺利挺过来了。无独有偶,该镇有一位患同样疾病的退休领导干部,终日深居静养,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于是登门拜访王邦为,碰巧他正好一副农民打扮、扛着锄头从地头回家,不是经人介绍,这位领导干部哪敢相信他就是农大有名的植保专家、身患绝症的王邦为!
王邦为深入农业一线,不只是指手划脚,更重在身体力行。他出门下田检查,一把锄头不离手,清沟排渍、割草平泥,时时可派上用场。随行的夫人实在过意不去,多次规劝只差没下跪,为消除夫人顾虑,王邦为想了个绝招,把锄头藏到野外刺蓬中。看起来出门衣冠楚楚,两手空空,一到地头却是另一翻景象:锄头依旧扛在肩头,下水田脱光鞋子,转移时常把鞋子提在手里。村民见惯这种情景,给他送了个稚号:“提鞋子的下放干部!”盛夏期间,炎热难当,经常汗流浃背,他的夫人抱怨说:“他一天洗四次澡,仍旧身无干纱,衣服都够我洗的!”
在长沙县黄花镇,要在粘重的水稻田里种萝卜,出苗是个大问题。王邦为想到一个办法:客土黄泥,覆盖种子,并亲自带领群众上山找适宜的黄泥。这一招很灵,幼苗出土粗壮整齐,人见人爱,收了晚稻种萝卜,季节特别紧。300亩萝卜要短期内全部播种,常规办法绝难办到。王邦为建议改造播种机,经过几天几夜连续奋斗,多次试验,机子终于改造成功,工效提高3倍,保证了播种季节。
有人怀疑,王邦为像个苦行僧常年下乡,是不是为了几个钱。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了。王邦为在长沙闹市有舒适的住房,子女收入不低,老两口均有退休金,小孙女5岁半,活泼可爱,长沙电视台曾与王邦为联系拍小孙女专题节目,被婉言谢绝。他没有留恋“儿孙绕膝乐晚年”的生活,常年往来城乡,没有专车,自己掏钱挤公共汽车,筻口镇一农民被蛇咬,他二话没说,拿200元为其治蛇伤;在衡山蹲点时,村长不慎跌伤了腿,他代为支付医药费100元。像这样的事例经常发生。在乡间传颂最多的还是王邦为支持希望工程,扶助贫困小学生上学,大家称他是农民的贴心朋友。
王邦为不是傻瓜,他惟一的心愿,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老有所为,一心为农。只要身体好,就要做点事。
张让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