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薄阳。上课的铃声刚响,在湖南农大的一间教室里,年届63岁的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周朴华教授走上讲台,他目光温和地看了看下面,然后打开讲义开始了他一天新的工作。
我对他的认识,便从聆听他的讲课开始。
1941年,周朴华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工人之家。当司机的父亲经常开着货车走南闯北,这让小小年纪的周朴华心里很是羡慕。1956年,已考上高中的他也想学父亲一样去当一名司机,他偷偷跑到父亲所在的泸州汽车运输公司驾驶学校去学开车,父亲长途运货回家后,知道了这件事情,狠狠地骂了他,说他是老鼠眼睛,没出息。在父亲的开导下,年仅15岁的周朴华进了四川泸州高中。在校期间,周朴华的聪明和朴实,让一位教他生物的蔡老师欣赏不已。受蔡老师的影响,1959年,周朴华考取了四川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从此打开了一条通向教授的成功之门,1996年,经过37年的学术跋涉,55岁的周朴华终于成了一名让人尊敬的教授。
在理学院,熟悉周朴华的人都知道,他有些事情是比较小气的。2000年前,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经费比较紧张,为了省钱,实验室里没有装饮水机。每天早晨上班时,周朴华总是大老远地从家里提着一瓶开水过来,他甚至把实验室旁一间废弃不用的厕所改造成实验室来用。试验中,做细胞组织培养用的三角瓶,他总是很爱惜,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有小口子的三角瓶随手扔在了垃圾桶里,周朴华发现后,把它捡了回来,洗干净放好。三角瓶值不了几个钱,周老师这样做,大家都觉得不解。对此,周朴华总是说,国家的钱能节约一点是一点。有时晚上加班离开时,为了关掉走廊上的一个灯,非常疲惫的他尽管走到了楼梯口也会折身回去。
评上博导后,为了科研方便,周朴华从有限的科研经费中挤出一部分为实验室购置了手提电脑、数码相机,但这些东西日常他多半是给学生在用。他带的本科生班平时要外出搞活动,周朴华总是出钱出物,有一次去湖南省植物园,为了不增加大家的经济负担,他偷偷拿了一百块钱给一位同学,叫他去给全班同学买了门票。
今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黄勇考上了博士生,差3000元学费准备不读了,周朴华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不是滋味。急切地找到他说:“小黄,你去读吧,学费我来帮你出”。
今年63岁的周朴华,是理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人,本科生愿意上他的课,研究生愿意师从他的门下。这一切他有什么秘诀吗?
“我没有秘诀,我只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朴实的言语,折射出的是一位老教授“以学生为本”的真挚情怀。平易近人、心态年轻、关心同学的周朴华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家都很信任他,平时有什么问题,都喜欢找他倾吐。周朴华说:好的老师不应光是使他的学生在学习上满意,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理学院的党员活动中心,是周朴华经常去的地方,和年轻人在一起,他觉得很开心。当一些研究生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比较反感时,他就会耐心开导,在他的教育下,他所带的研究生先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女弟子彭晓英2002年提前获得了硕博连读资格,并于2004年被评为优秀博士生。
对因家贫自卑灰心的学生,周朴华经常教育、关心他们,想方设法给他们寻找勤工助学的机会,当他们毕业的时候,还多渠道地帮他们联系工作。来自江西的2001级生物技术班学生张文根家境非常贫寒,一度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很失望,认为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后来在周朴华的教导下,发奋学习,现正在积极备考南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另一个2001级生物技术班学生曾祺刚进大学时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不愿意做实验,后来这个学生找了个思想上比较上进的女朋友,在这位女生的帮助下这名男生有了很大的转变。得知这一情况后,周朴华并没有对他们提出批评,只是说:“你们在一起不能影响学习,一定要互相帮助,要在互相关心的过程中,互相促进。”
承担有《植物学》、《植物生物学》、《植物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等课程的周朴华,上本科生的课时,他的学生都知道,他上课有一个提前十五分钟到教室的习惯,利用这十五分钟,周朴华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学生谈心。如果是头次见面,他会把家里电话告诉他们,以便和他们交流。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获得了学生的信任。
在课堂上,他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到他们感兴趣的学科前沿知识。在教学手段上,他非常注重直观教学,上课时他常常拿着标本走下讲台,问学生一些植物名称。他常自己掏钱买光碟、幻灯片进行多媒体教学,制作植物标本去课堂演示,在他的带领下,一些年轻的老师也形成了这样一种注重直观教学的好风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也是周朴华教学的重要一环,风和日丽的天气,他常会带学生到外面,如浏阳、安化、祁阳等地进行植物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甚至连单位旅游都成了周朴华传授知识的流动课堂,在旅行途中,周朴华总会不停地向他们讲解各种植物的特性。通过这些方法,他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植物学课程在学生眼中变得是如此的生动活泼、简明易懂。
2000年考上周朴华植物学专业研究生的彭晓英,是从另一个专业转过来的,对这个专业不熟悉,今年5月农大有一株铁树开花,当时下着雨,已经走在下班路上的周朴华见到后打着伞又返身来到理学院实验室,把彭晓英叫去,辨认铁树上的大孢子叶球和小孢子叶球。今天,已在读博士的她回想起这一幕依然记忆犹新。
现已成为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的刘清波回想起刚刚参加工作时,周朴华为了让她尽快尽好地登上讲台,经常手把手地教她,领着从北方来、不熟悉南方植物的她去田埂认不同的杂草,以免她教给学生时出错。
在做科研课题时,周朴华会与大家一起讨论论文的选题,明确思路,以助于他们制定研究方案。在实验室里,他事必躬亲,细胞组织培养三角瓶、试管等仪器如果脏了,他常常是亲自去洗。
迄今为止,周朴华已带了18个博士生,已毕业14人;7个全日制硕士生,都已毕业;在职研究生7个。他对这些学生的学术要求是:严谨、细心。有一个学生叫蒋泰文,脱产学习植物学专业,有一次做植物组织培养的石蜡切片,切片厚度为8个微米,当时正在展蜡台上展片,但蒋与当时来找他的朋友去吃饭后忘了这个事情,等到第二天,切片材料已报废了,当时周朴华很是生气,对他说:“搞科研的人,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个事情对蒋教育很深,后来他逐步改掉了粗心、懒散的习惯,并考上了中南大学夏家辉院士的博士,现已去英国留学。
在从严指导、悉心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周朴华教授也在学科建设、科研上取得了突出成果。他在学科上形成了“资源植物与细胞工程”相结合的有特色稳定方向,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两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成果正向生产应用推广。实验室成为研究生培养的良好基地,其中一篇博士论文2001年被评为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篇硕士论文2002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硕士论文。
“不管在什么位置上,都要把自己的心态摆正,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从这点出发,学识渊博、年事已高的周朴华并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学术权威或博士生导师就摆架子,而是主动担当了琐碎的班主任工作,
理学院93年成立生物技术系,95年开始招生,第一批新生入校的那天,作为系主任的周朴华和大家一样,亲自去迎新点迎接,帮新生背箱子、提桶子、拿席子,忙得不亦乐乎。
2001年,周朴华任理学院生物技术2班的班主任,新生报到的第一天,他就跑到寝室去了解他们的安置情况,和他们畅谈大学生活规划。他见门上的锁坏了,就马上给有关部门打电话,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这些点滴使新生感到周老师真的很关心他们,是他们的贴心人。
2002年8月,老家远在湘西的彭晓英结婚时,周朴华把他女儿的闺房用做出嫁的新房,整个迎亲过程都做了安排,包括天气、路况,彭事后说:他比她的父母想得还周到。
今年暑假,他所带的博士生、湖南中医学院的一位副教授作为植物化学访问学者从英国归来,他主动找到周朴华,希望能来农大工作,周朴华根据他的专业特长积极地把他推荐到了学校的一个重点实验室。周朴华就是这样,一直在为学生的学业考虑,为他们的前途奔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每一个似水流年的日子里,从周朴华朴实的行动中,亲切的眉宇间流淌出来的,惟有让人难忘的感动。这些感动,使他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认可, 也使别人在“以学生为本,无私、奉献”的口碑中对他40余年的“学生服务员”生涯作了一个生动的观照。
“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同事和学生是不会忘了你的”,周朴华如是说。今年9月10日,在湖南农大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周朴华因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和“徐特立教育奖”两个大奖而受到学校的隆重表彰,他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一片丹心,铸就了一个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师德之魂。
![]() |